来源:药学保健科技
中文名称:小茴香
Fructus
Foeniculi
(英)Fennel
别名 谷茴香、谷茴。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
[历史]本品原名怀香,始载于《唐本草》列入草部。李时珍将其移入《本草纲目》菜部,并说:"俚俗多怀之矜衽咀嚼,恐怀香之名或以此也。"又说:"茴香、宿根,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在唐本草中说:"调食味用之"。所述均指本品。
[原植物]茴香
别名:小香、香丝菜、小茴、谷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伞形科Umbelliferae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茎直立,高0.5~2m,有浅纵沟纹,上部分枝开展。叶有柄,卵圆形至广三角形,长达30cm,宽达40cm,三至四回羽状分裂,深绿色,末回裂片线形至丝状,长4~40mm,宽约1mm,茎下部的叶柄长7~14mm,基部鞘状,上部的叶柄一部或全部成鞘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顶生的伞形花序大,直径可达15cm;花序梗长4~25cm,伞辐8~30,无总苞及小总苞;花黄色,有梗;萼齿不显,花瓣5,倒卵形,先端内折;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双悬果卵状长圆形,光滑,侧扁,长3.5~6mm,宽1.5~2.5mm;分果有5条隆起的纵棱,每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2。花期6~7月,果期10月。
我国各地田园常见栽培。原产欧洲。
[采制]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药材鉴别]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性状鉴别 双悬果呈细圆柱形,有时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有黄褐色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时带有小的果柄,长0.4~1cm;分果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合生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而辛。以粒大饱满、色绿、气味浓、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分果横切面:略呈五边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中果皮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共分布有6个油管,果棱间各1个,合生面2个,油管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切向150~220mm左右,内含红棕色油脂,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四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为1列颓废细胞,含棕色物质;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间有种脊维管束。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糊粉粒和少数脂肪油,糊粉粒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胚小形,位于胚乳的中央。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入乙醚适量,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呈紫色。(检查香豆素)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ZM盐酸溶液2~3滴,溶液显桔红色。(检查茴香脑)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60目)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将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ml,点样。吸附剂:硅胶G-1%CMC。展开剂: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展距17.5cm。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试剂。
[性味及功效]味辛,性温。祛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胃寒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疝痛、食少呕吐。用量3~9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本品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能排除肠内气体;并有祛痰作用,对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茴香醛可增强小量双氢链霉素的效力。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成熟果实6.2%,未成熟果实8.6%,油中含反式茴香脑(Trans-Anethole)61.6~78.3%,小茴香酮(Fenchone),α-蒎烯,柠檬烯(Limonene)。此外,还含有莰烯,β-蒎烯,β-香叶烯
(β-Myrcene),
α-水芹烯
(α-Phellandrene),P-伞花醇(P-Cymol),草蒿脑(Estragole),甲基胡椒酚(Methyl
chavicol),茴香脑等。
此外,含脂肪油12~18%,油中含岩芹酸(Petroselinic
acid),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Behenic
acid)。并含槲皮素,植物甾醇酰基β-果糖呋喃甙
(Phytosteryl
b-Fructofuranoside),7-羟基香豆素,6,7-二羟基香豆素,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谷甾醇,豆甾醇,Δ7-豆甾烯醇(Δ7-Stigmastenol)菜油甾醇,胆甾醇,Δ7-菜油甾烯醇(Δ7-Campestenol),Δ5-
燕麦甾醇(Δ5-Avenasterol),菜油甾二烯醇(Campestadienol)及豆甾二烯醇(Stigmastadie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