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姜、老姜、老生姜、乾姜、炮姜。
产地:
生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根状茎肉质、肥厚,分枝,淡黄色,具芳香和辛辣味。叶线状披针形,宽 1.5-3 厘米,穗状花序生於根状茎上,花黄色。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切片生用。
生姜味辛辣而芳香,是菜肴的主要调味品,厨房必备之物。《论语.乡党》:「不撤姜食。」意即姜可常食。
又见 "食物库" 中之 "蔬菜" 之 生姜。
性味、归经: 辛,温 (子姜微温,乾姜则热)。归脾、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散寒,杀虫,解毒。
临床应用:
1. 治感冒风寒,伤风头痛,鼻塞、喷嚏、浮动及紧张脉膊,呕吐,或淋雨、受寒後疲倦,精神不振。
生姜 20 克切细,加片糖适量,用开水冲泡饮之。
2. 治"寒咳",即咳声爽朗,咳出白色泡沫痰涎,无口渴咽乾唇红及内热之候。
用老姜 20-30 克,拍碎,豆豉 6 克,入镬炒爆一会,加入清水三碗,加盖猛火煎存一碗,先喝一、二口,如无喉涸痛,可饮毕一碗;
或生姜汁半小杯,蜂蜜 30 毫升,调匀一次服;
或乾姜 10 克,芫荽 30 克,苦杏仁 3 克,水煎服。
3. 治伤风咳嗽、痰多泡沫。
生姜 10 克,葱白 6 根,萝卜 1 个,先将萝卜用水煮熟,再放姜、葱,煮成一碗,一次服完。再用生姜煨熟,乘热擦患者背部。
4. 治老人慢性咳嗽。
生姜捣汁半匙、麦芽糖一匙,沸开水冲服,每日二、三次。
5. 用於胃寒呕吐、腹痛。
生姜捣汁,加少量开水饮用。
若胃热呕吐,则配清胃的黄连、竹茹等同用。
治恶心呕吐和孕妇作呕,或消化功能衰弱,口淡不渴:用生姜 6 克,陈皮 4 克,水煎服。
6. 胃寒痛、口淡、多吐涎。
乾姜 6 克,胡椒 10 粒,共研细末,分两次开水送服。
7. 胃寒痛、反酸。
生姜 50 克,海螵 15 克,加水 200 毫升,水煎分两次服。
8. 预防鱼蟹毒、食物中毒。
为预防鱼蟹、半夏、南星这些物品中毒,宜在煮制鱼蟹时放入生姜,用生姜来炮半夏、南星。
治食物中毒:生姜、苏叶各 20 克,三碗水煎存一碗,酌加片糖适量,不加亦可,分二次服。
9. 治半夏、南星中毒。
生姜 30 克,水煎,放冷服。
10.治脚汗。
生姜、枯矾各 10 克,煲水和暖浸脚。
11.蛔虫性肠梗阻。
生姜 60 克,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 60 毫升,分 2-3 次服,小儿酌减。
12.呃逆不止。
生姜 6 克,柿蒂 10 个,水煎服。
13.妇女经期小腹或胃部疼痛。
生姜 15 克,青壳鸭蛋 2 个,将鸭蛋打入碗内,加酒半杯,煮熟後用红砂糖适量调服。
14.偏正头痛。
姜皮 6 克,葱白 6 根,米酒糟半杯,共捣烂後用纱布包裹,加热後擦前额及太阳穴,一天两次。
15.手脱皮。
生姜 30 克,切片,浸酒 75 毫升,24 小时後擦患处,一天两次。
16.秃头。
生姜适量煨熟,切开,乘热擦秃处。
17.赤白癜疯。
生姜取汁频擦患处。
18.跌打损伤。
姜汁兑酒适量,擦患处。
用量、用法: 3-10 克。
煎剂,作调味品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生姜伤阴助火,不可多食。脏腑有热者慎用。
阴虚内热、目疾、痔疮等病人不宜。
叁考资料:
《论语 乡党》: "不撤姜食。"
明李时珍: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酱、醋、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气。"
现代研究:
生姜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茴香烯、龙脑、桉油精等;辣味成分为姜辣素;生姜还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淀粉、维生素 C 及少量维生素 B1 和 维生素 B2 等。
生姜味辛性温,解表即治风寒感冒;散寒,能兴奋中枢,旺盛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温中能健胃,有增进食欲,刺激口腔和胃黏膜,加速消化液的分泌的功能;又有发汗、止呕、解毒即治鱼蟹中毒之呕吐腹泻的作用;又有解中药生半夏、生南星之毒之功。生姜含辛辣和芳香气味的挥发油,为芳香性辛辣健胃剂。
生姜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气体排出。
姜醇和姜烯酚的混合能发挥止吐的效应。
乾姜:温脾肾,散寒邪。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寒饮咳喘。
姜皮:行气消肿,治水肿胀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