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茶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药茶自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近数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很多有效的药茶方,已成为祖国医学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茶:
原是一种野生的山茶科常绿灌木类植物。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劳动人民偶然发现了茶以及茶的解毒作用,于是把茶作为解毒之品来饮用。自此,茶从野生进入人工栽培时代,被人类作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品而应用,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茶的功效认识提高而不断完善。
我国是茶的故乡,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向东传到日本。关于茶的起源,古代文献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
唐代关于用茶叶防病治病的论述已较多。《唐本草》云:“茶叶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又云:“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荑、葱、姜良。”
由于茶饮用方便,在茶中掺入一些药物,从而形成了“药茶”。随着人们医疗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药茶是指一种剂型,未必都加入茶叶,统称为药茶。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中,列有药茶方10多则,如葱豉茶、薄荷茶、硫磺茶等;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中亦有药茶的记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药茶的功效亦有明确的论述,有“茶主治喘咳嗽,去痰垢”等论述。
清代,关于茶的研究论著更加深入和丰富,并且药茶的应用亦十分普遍,当时最风行的“代茶饮”,就是一种保健药茶。《本草求真》中归纳茶的功用为“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火伤目疾等症,服之都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