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疗法的理论是建立在下述现象的观察上:大剂量地服用某些天然物制剂能引起健康人产生疾病的症状,而小剂量地服用同类物质却能缓解这些相同的症状。
如:
* 金鸡纳霜能引起出现类似间歇热症状,也可用来治疗间歇热(疟疾的主要症状)
* 白藜芦是能引起霍乱一样造成下痢的有毒物质,也成功地被用来治疗霍乱
在上述观察的基础上,哈内曼发明了三个自然法则:
* 相似律-是指产生某一症状的药剂至产生这一症状的病。
* 微元体律-是指越稀释的制剂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
* 疥癣理论-80%的慢性疾病是由于疥癣的抑制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顺势疗法的支持者不再提及这个法则。
据说顺势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少量药剂激发人体固有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的,而实际上顺势疗法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来自治疗过程对患者产生的心理暗示。
常见的顺势疗法的药物有30X或30C。30X即以1:10比例稀释30次,30C为1:100稀释30次。
关于顺势疗法中的稀释与震荡:
此处专论顺势疗法中最常被质疑的副作用与效果问题~
关于赫尼曼医师当年执医的小故事…
当时后赫尼曼医师在家将所有药汁调配好之后,全部装上马车,然后开始自己在村庄内出诊,偶然间,赫尼曼医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论患者的年纪大小,病情轻重,性别等等因素,最后最先恢复健康的都是最后看诊的病患,然而赫尼曼医师仔细思考后,依然想不通,为什么同样的药汁,同样的医师,治疗不同的病患,却都是最后看诊的那个病患先康复,最后发现,当中唯一的不同即来自于"运送过程",这就是顺势疗法中,母酊要先经过"震荡"的最原始初衷,因为当时后都是用马车往返各地,因此一瓶瓶的药汁在巅跛的马车上就不停的晃动,最后一个病患所服用的药汁,经过震荡的时间越长,所以药效越大。
因此当赫尼曼医师发现"震荡"可以增强药汁的效果的时候,便开始想到,"如定一份药效为100的药汁,震荡一次后药效会增强为200,那如果我只需要100的药效,是否我只需要将一半剂量的药汁震荡一次即可?",结果是肯定的,这个论点如果用现在的知识角度来看,就好像拿一个红茶包泡茶,加糖搅拌后,如果经过shake杯shake过,味道会比单纯搅拌者来的香,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赫尼曼医师便开始着手研究透过减低药汁本身物质的剂量来减低副作用,然后透过震荡来保留原本的药效的概念,发展至今,因为物质经过了无穷稀释(很多次的百倍稀释CH),所以物质不存在,所以无副作用,但因为每一次的稀释均透过震荡保留原本能量所以药效还是存在。
至于顺势制剂大多数制成糖丸状(或锭状粉状)的原因,其实在顺势的领域里面,糖只是个载具,患者服用糖丸时,只是吸收附着于糖丸上面经过稀释震荡后的母酊的能量,而不是服用糖本身,会选择糖乃因为糖属于中性,不会破坏制剂本身之能量,另外一个原因,经过能源协会的试验报告发现,制成糖球状的顺势制剂,其药效可以保存,维持较长的时间(以BOIRON的产品来看约五年),所以服用糖球状之顺势制剂,并非只是单纯的安慰剂。而且当今欧盟药典也仅仅将糖球剂型的顺势疗法药剂,订为唯一一种合法的顺势疗法药剂剂型,其它的针剂、液剂、喷剂..都不是欧洲顺势疗法药用合法的剂型,反倒是有些工厂为闪避欧盟药典对生产顺势药剂(糖球剂型)需符合GMP药厂严格的规范,因而推出的一些非药品等级的顺势疗法制剂。也有一些公司推出一些机器,号称能够复制顺势疗法制剂带有的能量,并冠上电子顺势疗法之名,也都是不符合欧盟药典对顺势疗法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