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体芳香疗法论坛== 中国古老的国粹 - 中医中药 ==按摩 针灸 推拿 刮痧 瑜珈 健康 → 脏  腑  辩  证


  共有93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脏  腑  辩  证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飘飘云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飘啊飘 我爱天然
等级:无可匹敌 帖子:4032 积分:4747 威望:0 精华:6 注册:2003-4-19 17:39:22
脏  腑  辩  证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2-25 22:29:52 [只看该作者]

胖猫mm提供 1、 肺 [概说] 肺居胸中,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与皮毛相合,上与喉鼻相通。故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多先犯于肺。肺主治节,朝百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最为密切,故肺病日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于肺,其中以脾肺兼病与肺肾兼病为多见。肺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降失常,证候表现为咳嗽、哮喘、咯血、胸闷、胸痛,鼻塞、流涕、鼻血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证治] 邪热蕴肺:邪热犯肺,蕴遏不解,而致肺失清肃。证见咳嗽,痰粘色黄,气息喘促,胸痛胸闷,身热口渴,或鼻流黄涕,鼻衄,咽喉肿痛,舌干而红,脉数。治疗应取手太阴与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泻之,或用三棱针放血,禁炙。 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胁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治疗可取手太阴与足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施炙。 外感风寒: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失宣,遂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楚,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治疗宜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施炙。 2、大肠 [概说]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导糟粕。因其经脉络于肺,又因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的脏腑,故它在生理病理上与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肠的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其病证表现为:便秘、泄泻、里急后重、便血、肠痈、脱肛等。 [证治] 大肠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传导失常,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治疗可取本腑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炙并用,以希散寒止泻。 大肠热证:邪热侵于大肠,血气壅滞,其证便泻黄糜,臭秽异常,腹痛胀急,甚则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身热口渴。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脚屈不能伸展。苔黄,脉多滑数。治疗可取本腑募穴、下合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炙,以使邪热外泄。 大肠虚证:多因久泻不止,或下痢久延,而致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脉象细弱,舌淡苔薄,凡此皆气虚下陷之故。治疗应取足太阴、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针补重炙,以补益大肠之气。 大肠实证:多因积滞内积,邪壅大肠所致。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苔厚,脉沉实有力。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炙,行气通腑而排除积滞。 3、脾 [概说] 脾主中州,司运化,以升为健,主四肢肌内。故脾病证候,偏于运化失常、肢体消瘦及肿胀病变。又以脾能统血,如脾虚统摄无权,则可见便血、女子崩漏等。 [证治] 脾虚证:脾虚则运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徽无以输布全身,临床证候则为面色萎黄,中气不足,懒言,倦怠无力,肌肉消瘦。如因脾虚而致阳气不振,则有腹满便溏,四肢欠温,足跗浮肿,舌淡苔白,脉象濡弱等证。治宜取本脏俞、募与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补重炙。 脾实证:仅是和脾虚相对而言。其病多系饮食停滞,证见大腹胀满,或有疼痛;或系湿热蕴蒸,证见肤黄溺赤;或由湿阻而脾阳不运,证见脘闷而腹满,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肿胀。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脾寒证:有因脾阳衰徽,水湿不化。以致阴寒偏胜者;亦有由于过食生冷,脾阳因而不振者。在证候上都可有腹痛隐隐,泄泻,瞋胀,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治宜取本脏俞募与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补重炙。 脾热证:脾为湿土,如受热邪,则多为湿热互蒸。证见脘痞不舒,身重困倦,口腻而粘,不思饮食。亦有口泛酸甜,口糜流涎,头重如裹,身热不扬,便溏粘滞,小溲短黄,渴不多饮,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濡数。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法,不炙。 4、胃 [概说] 胃主纳谷,为“水谷之海”,以降为和。凡饥饱失宜,寒热不当,辛辣不节,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以致发生脘腹疼痛、呃逆、呕吐、吐血、便血、嗳腐吞酸等证。 [证治] 胃虚证:胃病日久,胃气虚惫,常见胃脘隐隐作痛,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旋即徽痞,噫气不除,气馁少力,面色少华,唇舌淡红,脉缓软弱。治宜取本腑俞募及足阳明经穴为主,针补多炙。 胃实证:包括两种情况:一系胃火炽盛,证见消谷善饥,口渴欲伙;一系食滞留阻,证见脘腹胀闷,甚至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象滑实。治宜取足阳明经穴和本腑募穴为主。 胃寒证:系胃阳不足,寒邪偏盛。其证为胃脘绞痛,时时泛吐清涎,喜热饮,四肢厥冷,或伴呕吐,呃逆,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兹紧。治宜取俞募与足阳明、手厥阴经穴,针炙并用,酌情补泻。 胃热证:系胃阴不足,热邪偏盛。其证为善饥嘈杂,口干喜饮,食入即吐。气火上犯,可致呃逆不已;胃火下移,消烁津液,则为大便燥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象弦数或洪数。治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炙。 5、心 [概说] 心主血脉,又主宰神明。前者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而言,后者是指统管神志思维活动而言。由于它在生理上具有主血脉和主宰神明的功能,所以当外感病邪或七情内伤而呈现血脉病变或神志病变时,都属于心病的范围。在血脉病方面的症状,主要有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的失调等。在神志病方面的证状,主要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等。 [证治] 心阳不足:多因心气久虚,损及心阳所致。证见心悸不宁,证忡恐惧,咯血吐血,气短,气喘,舌质淡或夹瘀点瘀斑,脉徽弱或兼歇止,甚至口唇指甲青紫,这是心阳不振,血运不畅之象。治宜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任脉经穴为主,针炙并用,施以补法,旨在益气助阳,湿经复脉。 心阴堀虚:常见心悸而频,虚烦不安,少寐多梦,掌心发热,健忘盗汗,舌尖淡红或干红少苔,脉细数等证,这是阴虚内热之象。治宜取背俞与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配以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炙,以调补心肾,使水火既济,则诸证可平。 心火上炎:证见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咽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舌赤苔黄,脉数,这是心火上炎或迫血亡行不致。治宜取手少阴、厥阴、太阳经穴为主,兼取手阳明经穴为辅,针用泻法,以泄诸经之热。 痰火蒙心:凡外感邪热内蕴或五志之火过极,都能导致痰火蒙蔽神明。常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干色绛,苔黄厚腻,脉滑洪数等证。治宜取手少阴、厥阴经穴,甚者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泻诸经之热,宣通经气,豁痰宁神。 6、小肠 [概说] 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别清浊。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分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肠中水液不能充分泌渗吸收,以致水谷不分,清浊混淆。其证状表现主要是大小便失调,如大便泄 泻,小便不利等。又因小肠与心的经脉互为表里,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心热可下移于小肠而为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为口舌生疮。 [证治] 小肠寒证:多因饮食不节,生冷伤及中阳所致。常见肠鸣泄泻,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苔日,脉迟等证,这是中焦虚寒,水谷不化,泌别失职之象。治宜取俞、募,下合穴为主,兼取足阳明经穴为辅,针炙并用,以温运肠胃。 小肠热证:若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热赤涩痛,心烦口渴,甚至小便带血,脉象沉数等证小肠邪热上侵,则见口舌生疮,溃疡口自等证。治宜取手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以泄诸经之火。 7、肾 [概说] 肾主水,藏精,主骨,又为命火所寄,故称水火之脏,为先天之本。当外感病邪或房室内伤引起肾脏病变时,则可出现水肿、消渴、遗精、阳萎、气喘、晨泄、腰痛等证候。肾与膀胱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肾气不化,则水液不能输入膀胱,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膀胱不利,则尿液潴留,水无出路,每致水毒上凌心肾。 [证治] 肾阳不足:每见阳痿早泄,腰脊痠楚,足膝无力,头昏耳鸣,面白畏寒,舌淡,脉弱等证,这是阳虚不能温摄下元之象。治宜取背俞及任督经穴,以炙为主,针补为辅,温运肾阳,固摄精气。 肾不纳气:证见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自汗,懒言,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舌淡,脉弱或浮而无力等证。这是肾气浮动,摄纳无权之象。治宜取背俞及任督经穴为主,针补多炙,温肾益气,引气归元。 阳虚水泛:证见周身温肿,下肢尤甚,按之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舌苔润滑,脉沉迟无力等证。这是肾阳衰惫,气不化水之象。治宜取背俞及任脉、足少阴、太阴经穴,针用补法,重炙,以温经气,使阳回气化,水道通利,则肿胀自消。 肾阴堀虚:常见形体瘦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遣精,口干咽燥,或时有潮热,腰脚痠软,或见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多细数等证。这是肾精不足,阴虚火旺之象。治宜取背俞、足少阴经穴为主,兼取足厥阴、手太阴经穴,针用补法,不炙,使阴复则火降。 8、膀胱 [概说] 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因此,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膀胱的启闭失常。如膀胱不约,则溲数,遗尿;膀胱不利,则癃闭、淋沥。 [证治] 膀胱虚寒:每见小便频数,或遣尿,舌淡苔白,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证。这是下焦虚寒,脬气不固之象。治宜本腑俞、募及有关背俞、任脉穴为主,针补并炙,振奋膀胱约束机能。 膀胱实热:每见小便短涩不利,黄赤混浊,甚或闭而不通,或淋沥不畅,兼夹脓血砂石,茎中热痛,少腹急胀,舌赤苔黄,脉多数实等证。这是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之象。治宜取本腑俞、募及任脉、足三阴经穴,针泻不炙,以疏诸经之气,使气化畅利,湿热下泄,则诸证自除。 9、 心包 [概说] 心包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故凡病邪内传入心,如温邪逆传,痰火内闭等,多由心包代受其邪。由于心包代行心令,为神明出入之窍,在主宰思维活动的生理功能方面与心是一致的。因此,邪入心包,其病理变化亦主要是表现在神志方面,故临床以神昏谵语或癫狂躁扰等神志失常为其主证。[证病变的具体证治与心病略同,不予重复。  10、三焦 [概说] 三焦是六腑之一,职司一身之气化。大凡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布化,水谷的消化吸收,治] 心包水分的代谢等,都赖其气化作用而维持下沉活动。故当其发生病变,影响的范围也就必然广泛。但就其病理机制而言,关键则主要是在于气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调不利,以致水湿潴留体内,泛滥为患,故临床以肌肤肿胀、腹满、小便不利等为其主证。由于三焦联系脏腑,所以其病变又每与肺、脾、肾、膀胱等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三焦气化失司,可影响到肺气的宣降;三焦不利,可导致脾胃的升降失常;三焦化气行水功能失职,亦使肾和膀胱温化水液的功能受到影响。 [证治] 三焦虚证:多因肾气不足,三焦气化不行而水湿内停所致。证见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肤冷,或遗尿,小便失禁,苔多白滑,脉沉细或沉弱。治宜取俞、募及下合穴为主,兼取任脉等经穴,针炙并用,以温通经气,扶助肾阳。肾阳得复,气化乃行,则水湿得以排除,而诸证自愈。 三焦实证:多由实热蕴结于里,而致三焦化气行水的职能失常,水液潴留体内所引起。临床多见身热气逆,肌肤肿胀,小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多滑数等证。治宜取俞、募及下合穴为主,用泻法,单针不炙,以使经气疏通,湿热外泄而化气行水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概说] 三焦是六腑之一,职司一身之气化。大凡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布化,水谷的消化吸收, 11、肝 [概说] 肝为风木之胜,内寄相火,而性喜条达,且有储茂血液的功能,故其病变机转一般较为复杂,但主要亦不外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阳上扰以及肝风内动等。肝气郁结,多由七情内伤所致,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恼怒太过,则木失条达,疏泄无权,以致气机郁结。肝郁太过,气郁化火,则形成肝火亢盛。肝体阴而用阳,如肝阴不足则肝阳势必上扰而为本虚标实之候。肝阳亢盛势必引动肝风,煽动相火,以致内风扰动。肝病的证状主要有:胸满胁痛,呕逆,头痛目赤,目眩,发痉,口眼斜,筋肉瞤动等。 此外,由于肝开窍于目,又主一身之筋,所以目疾与筋病,又每与肝脏有关。又由于肝为茂血之脏,所以妇女经漏等病亦与肝有一定的关联。 [证治]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抑郁而起。证见胁肋疼痛或走窜不定,胸闷不舒,气逆干呕或吐酸水,或腹痛泄泻,苔薄脉弦。这是肝气横逆走窜经络,侮土犯胃的现象。治疗以取本经腧穴为主,兼取足少阳、太阴、阳明经穴。针刺平补平泻,通经气而疏肝木,兼以调和脾胃。 肝火亢盛:每因气郁化火而成。证见头目胀痛,或巅顶痛,眩晕,目赤肿痛,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取本经腧穴为主,针泻不炙,以泻肝经之火。 肝风内动:多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苔腻,脉弦等。此证由于肝阳妄动,气血并走于上或经络受阻所致。治宜取足厥阴、督脉经穴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泻之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肝阴亏虚:其证每见头目昏眩,两目干涩或雀目,耳鸣,但声响低弱,按之鸣减,肢体麻木或振摇瞤动,亦或出现烘热,咽干,少寐多梦,舌红少津,脉多弦细或数等证。这是肝阴不足,虚阳上扰,本虚标实之象。肝阴不足,多由肾阴亏乏,水不涵木所致。治宜取足厥阴、少阴经穴,单针不炙,补肝之阴而潜虚阳。 12、胆 [概说] 胆附于肝而为表里,在生理上关联至为密切,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例如肝郁可引起胆汁疏泄不畅,而胆法淤结亦可导致肝失调达。故胆病亦多由肝火旺盛所致,其证多见口苦、胁痛、头痛、目眩等。由于胆主决断,其性刚强,故胆气虚弱之体,必见胆怯之象。 [证治] 胆火炉邮盛:多见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鸣,胁痛,呕吐苦水,舌红起刺,脉弦数等证。这是肝胆火旺,走窜经络,上冲头目之故。治疗当取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不炙,疏通经气,泄热泻火。


自由自在飘啊飘

徜徉自然

。。。╭⌒╮┅~ ¤  ╭⌒╮ ╭⌒╮

╭⌒╭⌒╮╭⌒╮~╭⌒╮︶︶, ︶︶

,︶︶︶︶,''︶~~ ,''~︶︶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