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幸运的,每个人从出生时(甚至在出生前)就被爱的海洋包围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种爱是物质的——“常规”的爱有“常规”的物质基础,罗曼蒂克的爱有罗曼蒂克的物质基础。
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师生、朋友、亲戚、邻居、同事之间的爱,这些爱好象都“平平常常”,自然而然的事,不太引起别人的关注,唯独异性的爱——情爱,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从不厌烦。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文艺作品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创造“最完美的”婚姻,并与之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但只有极少数人能这么“幸运”。
有一种理论认为,爱情是“能满足人们将基因延续到未来的渴望”,也许这就是推动爱情的动力吧?人类学者研究的是恋爱对“进化”与家庭绵延的益处,而科学家感兴趣的是爱情的生理根源。“世俗”的眼光是:一男一女,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再加上一些“物质基础”——住房、家具、薪金、储蓄等等,就是“理想”的一对了。媒人们(包括现在的婚姻介绍所)就是这样来安排“婚姻大事”的。现代科技甚至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调配”恋人——把世界各地的征婚者资料进行数学处理,介绍最“理想”的一对见面。即使这样,成功的机率还是不高(不要以为两人结婚就是“成功”了,绝大多数人是勉强凑合,并非找到“真正的爱情”)。两个人不“来电”,没有化学反应(回想一下上中学时老师给我们表演的“化学变化”吧——发热、发冷、发光、发声、变色、混浊、沉淀、燃烧、小小的爆炸……?!),即使结成“一对子”也只能算是完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义务罢了!
“真正的爱情”有时令人“激情澎湃”、甚至到让人害怕的地步。英台可以为山伯赴死,陈三千里迢迢到外省去给五娘家做三年奴才。科学家们注意到这种“失去理智”的现象(换句话就是“疯了”)可以由少量化学物质进入大脑引起——想象一下毒品、致幻剂的作用就明白了——找到这些“少量化学物质”理解“爱情”这种事情就不太难了。
科学家已经知道性吸引力和择偶判断与人体信息素有关,人体信息素由皮肤制造并释放于周围的空间,通过人的犁鼻器感应,传入下丘脑。人体信息素可以是欲望的火种,反之也可以是强力灭火器。两个人如果信息素相谐,进而传递彼此吸引的信息,成双配对的几率自然比较大。这就是爱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