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体芳香疗法论坛== 中国古老的国粹 - 中医中药 ==按摩 针灸 推拿 刮痧 瑜珈 健康 → [转帖]推拿补泻


  共有919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推拿补泻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xxhpure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初学乍练 帖子:32 积分:1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4-4-14 23:28:25
[转帖]推拿补泻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 21:16:55 [只看该作者]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

1 施力大小 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 施力方向

2.1 直线推拿 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 弧线推拿 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3 力的作用点(线、面) 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体位

1 医者体位 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2 患者体位 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施术频率

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

1 循经补泻 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2 穴位(线)推拿 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

1 手法操作特性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2 穴位(线)特性 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

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


 回到顶部